联系我们
天津市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渤海10路3369号天津碱厂院内
电话:022-59868605
天津市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渤海18路420号滨海天筑院内
电话:022-59868665
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作者:渤化永利 时间:2019-07-04 22:09 点击:次
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单位:生产运行部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
单位公章: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
发 布 令
为贯彻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提高公司应对突发事件和险情的处置能力,提升公司应急管理水平,保证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下发《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公司应急机构及职责,建立了应急指挥系统及应急响应程序,是指导应急管理工作指南。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和学习,严格按照预案中的职责、程序等有关要求,组织培训、演练等工作,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预报等工作,确保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公司总经理:
2015年 月 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单位:生产运行部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
单位公章: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
发 布 令
为贯彻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提高公司应对突发事件和险情的处置能力,提升公司应急管理水平,保证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下发《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公司应急机构及职责,建立了应急指挥系统及应急响应程序,是指导应急管理工作指南。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和学习,严格按照预案中的职责、程序等有关要求,组织培训、演练等工作,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预报等工作,确保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公司总经理:
2015年 月 日
目 录
1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依据... 1
1.3 适用范围... 2
1.4 工作原则... 2
1.5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3
2 基本情况... 4
2.1 公司基本情况... 4
2.2 生产基本情况... 5
2.2.1产品及主要原辅材料... 5
2.2.2主要生产工艺... 5
2.2.3主要生产设备及环保设施... 5
2.3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基本情况... 7
2.4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情况... 7
3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8
3.1 环保设施事故风险... 8
3.1.1 除尘设施事故风险... 8
3.1.2 脱硫设施事故风险... 9
3.2生产设施泄漏风险... 9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10
4.1组织机构... 10
4.2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11
5 应急能力建设... 13
5.1应急处置专业队伍... 13
5.2应急设施(备)和物资... 15
6 预警与信息报送... 16
6.1风险监控... 16
6.2预警.... 16
6.2.1预警分级... 16
6.2.2预警信息发布... 16
6.2.3预警行动... 17
6.2.4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17
6.3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18
6.3.1报警... 18
6.3.2通讯联络... 18
6.4信息报告与通报... 21
6.4.1信息内部报告与通知... 21
6.4.2信息上报及报告内容... 22
6.4.3信息通报... 23
7 应急响应和措施... 23
7.1分级响应机制... 23
7.1.1响应分级... 23
7.1.2应急响应程序... 24
7.1.3应急行动... 26
7.1.4应急扩大程序... 26
7.2现场应急措施.... 26
7.2.1氨气管道泄漏应急措施... 26
7.2.2抢险、处置及控制措施... 28
7.2.3大气类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措施... 28
7.2.4水类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措施... 28
7.2.5应急监测... 29
7.2.6人员紧急撤离和疏散... 30
7.2.7应急设施(备)及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 30
7.3应急终止... 31
7.3.1应急终止条件... 31
7.3.2应急终止程序... 31
7.3.3善后处理... 31
8 保障措施... 33
8.1通信与信息保障... 33
8.2应急队伍保障... 33
8.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33
8.4经费保障... 33
8.5其他保障... 34
8.5.1交通运输保障... 34
8.5.2治安保障... 34
8.5.3技术保障... 34
8.5.4医疗保障... 34
9 奖惩... 35
10 应急预案管理... 35
10.1培训... 35
10.2演练... 35
10.3预案评审... 36
10.4预案备案... 36
10.5预案的更新、维护与修订... 36
11附则... 37
11.1预案的制定与解释... 37
11.2预案实施和生效的时间... 37
11.3术语与定义... 37
11.4附件... 40
附件1:区域位置图... 41
附件2: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本公司区域位置图... 42
附件3:厂区平面布置图... 43
附件4:企业所处地域四季气象特征... 44
附件5:周围企业及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45
附件6:公司环境风险源分布图... 46
附件7: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 47
附件8:应急物资一览表... 55
附表8.1 医疗救护药品一览表... 55
附件9:公司应急救援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56
附件10:公司应急救援专家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58
附件11:外部相关部门及周边企业联络方式... 59
附件12:应急响应程序... 60
附件13:规范化文本... 61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对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作出迅速反应,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减轻事件对公司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保障公司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公司正常的社会秩序,保证本公司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与火灾事故后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行动,阻止和控制污染物向环境的无序排放,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对公共环境(大气、水体)造成污染,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指南》、国家环保总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主席令[2014]第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主席令[2008]第八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主席令[2000]第三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席令[2004]第三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主席令[2007]第六十九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2015]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2012]第17号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2014]第32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2005]第27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08]第1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 十部委公告[2015]第5号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国办函[2014]119号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 国务院应急办函[2009]62号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
环境保护部环发[2015]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工作程序规定》
环境保护部环发[2013]85号
《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专家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105号
《市环保局关于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津环保应[2015]40号
《天津市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津环保监[2010]229号
《天津临港经济区环境保护局关于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 589-2010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发生的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火灾事故后防止次生环境污染灾害的应急处理。1.4 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坚持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1.5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经评估确定,本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Ⅳ级)。本公司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两个级别:
凡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级响应事件:
(1)锅炉烟气烟尘≥300mg/Nm3,1小时内不能恢复正常。
(2)锅炉烟气SO2≥500mg/Nm3,1小时内不能恢复正常。
(3)锅炉氮氧化物NOx≥400mg/Nm3,1小时内不能恢复正常。
(4)氨气泄漏量≥2升/分钟,10分钟内不能控制泄露。
凡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二级响应事件:
(1)30 mg/Nm3≤锅炉烟气烟尘≤300mg/Nm3。
(2)锅炉烟气100≤SO2≤500mg/Nm3。
(3)锅炉氮氧化物100≤NOx≤400mg/Nm3。
(3)氨气管道轻微泄漏。
2 基本情况
2.1 公司基本情况
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基本情况汇总见表3.1-1。表3.1-1 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
单位名称 | 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 | ||
单位所在地 | 天津市临港经济区渤海十路3369号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东部。 | 中心经度 | 117°42′11″E |
中心纬度 | 38°55′56″N | ||
组织机构代码 | 681880348 | 法定代表人 | 易明辉 |
所属行业类别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成立日期 | 1993年6月 |
联系人 | 闫凯 | 联系电话 | 59868605 |
企业性质 | 股份有限公司 | 新改扩建年月 | 2012年2月 |
用地面积 | 19.24万m2 | 从业人员 | 297人 |
企业规模 | 企业现有4台410t/h高温高压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煤粉锅炉,主要负责渤化园及临港经济区内的高压汽、中压汽、低压汽供应,并在此基础上建有2×60MW抽汽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利用富余的高压蒸汽进行发电。 |
2.2 生产基本情况
2.2.1产品及主要原辅材料
企业锅炉系统运行过程中使用煤作为锅炉燃料,若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故障不能正常运行,燃料燃烧排放的SO2、NOx、烟尘未经处理大量的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另外,锅炉尾气处理脱硝工序中使用到了氨气,氨气具有可燃、中毒危险。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的规格、消耗量和储存量见下表。表2.2-1 涉及环境风险物质清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储存量/产生量 | 单位 | 年耗 |
---|---|---|---|---|
1 | 氨气 |
管道输送,不储存 流量为:0.18 |
t/h | 1500t |
2 | 煤 | 13×104 | t | 139.36×104t |
表2.2-2 产品及产量
产品名称 | 产量 |
---|---|
蒸汽 | 911万吨/年 |
电能 | 7.8亿度/年 |
2.2.2主要生产工艺
本公司生产工艺系统包括:热力系统、制粉系统、运煤系统、除灰渣系统、灰渣贮存、脱硫/除尘/脱销工序。2.2.3主要生产设备及环保设施
表2.2-4 主要生产设备和环保设施一览表项 目 | 单位 | 1# | 2# | 3# | 4# | |||
锅炉 | 种类 | 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煤粉锅炉 | 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煤粉锅炉 | 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煤粉锅炉 | 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煤粉锅炉 | |||
蒸发量 | t/h | 410 | 410 | 410 | 410 | |||
汽轮机 | 种类 | —— | —— | 供热式 | 供热式 | |||
抽汽量 | t/h | —— | —— | 60 | 60 | |||
发电机 | 种类 | —— | —— | 双水内冷 | 双水内冷 | |||
容量 | MVA | —— | —— | 60 | 60 | |||
烟 气 治 理 设 备 |
烟气脱 硫装置 |
种类 |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 ||
脱除率 | % | 99 | 99 | 99 | 99 | |||
烟气除 尘装置 |
种类 | 电除尘 | 电除尘 | 电除尘 | 电除尘 | |||
效率 | % | 99.9 | 99.9 | 99.9 | 99.9 | |||
烟囱 | 型式 | 单筒混凝土 | ||||||
高度 | 米 | 210 | ||||||
出口内径 | 米 | ø3.2×2 | ||||||
NOx控制措施 | 方式 | SCR反应系统 | SCR反应系统 | SCR反应系统 | SCR反应系统 | |||
效果 | < 100mg/m3 | < 100 mg/m3 | < 100 mg/m3 | < 100 mg/m3 | ||||
冷却水方式 | —— | —— | 带冷却塔的循环冷却 | 带冷却塔的循环冷却 | ||||
排水处 理方式 |
种类 |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 |||
处理量 | t/h | 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 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 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 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 |||
灰渣处 理方式 |
种类 | 做为建材厂原料综合利用 | 做为建材厂原料综合利用 | 做为建材厂原料综合利用 | 做为建材厂原料综合利用 | |||
处理量 | 万t/h | 全部 | 全部 | 全部 | 全部 |
2.3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基本情况
本公司生产中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为脱硝系统中使用到的氨气。由锅炉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属于一般固废,没有危险废物。公司不生产危险化学品。公司危险化学品基本情况见表2.3-1。2.3-1 危险化学品
名称 | 使用量 | 输送方式 |
氨气 | 0.18t/h | 管道 |
2.4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情况
本公司位于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中部,渤化永利公司新厂区位于滨海新区的临港经济区内,该区距离塘沽中心区约10 公里,北侧隔大沽沙航道为天津港的南疆港区和北疆港区,西侧跨海防路为天津港的散货物流中心和现有的海晶集团塘沽盐场,南侧和东侧均为拟建的护岸工程,无人口集中居住区。企业产生污水集中排放至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污水管网,统一交由天津威立雅渤化永利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污水处理厂处理。企业环境风险受体主要为大气环境风险受体,相邻企业及周边(5km范围内)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情况见表2.4-1。
表2.4-1 本公司厂区边界外5km范围内的环境风险受体
敏感点类型 | 环境风险受体名称 | 相对企业方位 | 与本公司最近距离km | 人口数 |
环境风险受体 | 临港经济区管委会 | WN | 2100m | <1000 |
临港绿色生态园 | W | 700m | 100 | |
散货物流商贸区 | WN | 2.1 | 1500 | |
天津元大现代物流 | WS | 2.0 | 2000 | |
临港经济区现状居住区(海泰海港花园、天保月湾、泰达海澜花园) | WS | 2.7 | <30000 | |
天大研究院 | S | 2.9 | 200 | |
东方星城蓝领公寓 | E | 2.7 | 34000 | |
中部新城 | W | 2.6 | <10000 | |
渤海石油新村居住区 | WN | 4.3 | <100000 | |
相邻企业 | 天津渤化石化有限公司 | N | 100m | <1000 |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 W | 本公司建于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厂内 | 6000 | |
天津威立雅渤化永利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 W | 100m | <100 |
3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从事热力和电力的生产,使用到危险性的化学物质。公司以《物质危险性标准》、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作为参照,对全厂涉及到的原辅料的毒性、危险性进行了识别。3.1 环保设施事故风险
环保设施事故影响,主要表现在除尘脱硫设施发生故障时,污染物未进行有效去除工况下,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静电除尘器事故主要发生在电除尘故障,除尘效率下降造成较高浓度的尘污染。脱硫事故主要发生在脱硫设施故障时,烟气未能进行脱硫从而造成SO2排放量增加,对下风向敏感目标造成环境污染。3.1.1 除尘设施事故风险
除尘器常见故障为进入电除尘器的烟气参数不符合设备使用条件、阴极线肥大、振打装置失灵、漏风率较大、气流分布不均匀、分布板堵孔造成收尘效率不高,处理措施为重新调整烟气参数、消除极线积灰,连续开启振打机构、用密封胶堵漏风、连续开启分布板振打当除尘系统出现故障时不能经过短暂处理恢复正常运行,必须立即停锅炉检修,防止出现烟尘超标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敏感目标产生大气污染。
3.1.2 脱硫设施事故风险
脱硫事故主要发生在脱硫设施故障时,烟气未能进行脱硫从而造成SO2排放量增加,对下风向敏感目标造成环境污染。常见的脱硫故障主要为脱硫风机故障、循环泵自停、补给水故障、锅炉发出灭火信号、6kV或380V电源故障、电除尘器运行不达标。处理的办法分别为:启动备用引风机,启动备用循环水泵、提高补给水压力、调整锅炉正常运行、即时切换备用电源、稳定电除尘运行,通过采取以上处理使脱硫设施运行恢复正常。
当脱硫系统出现故障时不能经过短暂处理恢复正常运行,必须立即停锅炉检修,防止出现SO2超标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敏感目标产生大气污染。
3.2生产设施泄漏风险
本工程脱硝系统使用到氨气,氨气来源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氨厂区的最终产品,一旦氨气管道发生泄漏会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通常的泄漏主要为氨气管道法兰泄漏,一旦发生泄漏必须及时处理,泄漏量小时联系检修班处理,泄漏量大时必须首先关闭氨气的源头阀门,及时控制泄漏,再通知检修处理。氨的危险性和毒性数据见下表3.1-1。
表3.2-1 氨的危险性及毒性资料
名称 | 危险特性 | 毒理性质 | 危险分类 | 危险性识别 | ||
沸点℃ | 闪点℃ | 急性毒性 | 毒性分级 | |||
氨 | -33.5 | - |
LD50=350mg/kg (大鼠经口) |
高度危害 | 第2.3 类有毒气体 |
有毒物质 可燃气体 |
表3.2-2 主要风险设备参数
单元 | 设备及参数 | ||||
名称 | 物料 | 相态 | 实际消耗量 | 年消耗量 | |
脱硝系统 | SCR反应系统 | 氨 | 气态 | 0.18t/h | 1500t |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组织机构
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由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
天津永利热电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 指 挥:公司总经理
副总指挥:副总经理
成 员:各部部长、综合办公室主任。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地点:值长调度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主任:主管生产副总经理
副主任:生产部部长、安全部部长、设备检修部部长、综合办公室主任。
成员:各部副部长,生产部各专业工程师、安全专业工程师、设备部各专业工程师。


4.2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指挥部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
(2)组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组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队伍;
(4)负责应急防范设施(备)的建设,以及应急处置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物资储备;
(5)检查、督促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及时消除有毒有害介质的跑、冒、滴、漏;
(6)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7)批准应急处置的启动和终止;
(8)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9)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10)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和应急队伍的调动;
(11)及时向上级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增援请求,并向周边单位通报相关情况;
(12)接受上级应急指挥部门或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助事故处理。配合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事故调查、经验教训总结;
(13)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14)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培训和应急预案的演习,负责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和基本防护方法的培训。
总指挥职责:组织指挥全公司的事故应急救援,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批准应急预案的启动与终止,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副总指挥职责: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生产部职责:负责事故处理时生产系统开停车的调度指挥;负责现场的水、电、汽的断、送指挥工作;协调现场有关工作,当危机解除时,负责通知相关单位及正常生产的指示。负责预案的编制和完善;负责有毒有害等污染物的检测;负责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速率及扩散区域的划定;负责事故洗消的处理;负责协助事故单位做好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工作,并做好环境污染情况调查、评估及监督整治及恢复工作。
永久医院职责:医院接到指令后要迅速进入事故现场,负责现场医疗救援指挥,负责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设备检修部职责:负责事故工程抢险的工作。负责通讯保障工作。
计划经营部职责:负责物资的供应工作。
安全部职责:负责应急所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布置安全警戒;人员疏散、撤离;事故现场的治安管理,维持现场秩序。
综合办公室职责:负责对外联络,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在公司抢救、抢险力量不足时或有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负责向上级和友邻单位通报,请求社会力量援助,在外援队伍进厂时,负责联络、引导并告之有关安全事项。负责紧急情况下的交通运输,负责日常宣传教育和应急培训。
5 应急能力建设
5.1应急处置专业队伍
发生事故时,立即启动我公司环保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部设在主控的值长调度室,若经理、生产经理不在厂时,由值长任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事故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同时,根据救援设立以下相关救援专业组,负责现场应急救援。应急救援专业组及职责:
(1)综合协调组:由综合办公室组成并负责。
综合协调各专业组的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应急救援信息的传递,督促各专业组完成指挥部下达的应急救援工作指令,负责应急救援情况的汇总和现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伤亡人数及失踪人数的汇总等工作。
(2)施救处置组:由安全部组成并负责。
对事故应急救援提出应急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负责在紧急状态下的现场抢险作业,控制危险源;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组织专用的防护用品及专用工具;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出建议;负责现场灭火和洗消工作;负责现场受伤、受困人员的搜救等工作。
(3)医疗救护保障组:由医院组成并负责。
在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护送伤员至医院进一步治疗;根据人员伤害和中毒的情况实施治疗和解毒;统计伤亡人数;负责救援及疏散人员的卫生检疫和疾病控制等工作。
(4)治安防范组:由安全部组成并负责。
布置安全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对现场危险区域内无关人员疏散、撤离;对现场及周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及周围物资转移;负责事故现场的治安管理,维持现场秩序等工作。
(5)交通运输、物资保障组:由计划经营部负责。
负责组织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的供应,并组织车辆运输。
(6)环境监测组:由生产部组成并负责。
对大气进行环境实时监测;确定危险物质的成分及浓度,确定污染区域范围,确定人员疏散范围;指导对事故中的污水和有害液体进行封堵;对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制定环境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等工作。
(7)通讯保障组:由设备检修部仪表专业组组成并负责。
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通讯后勤保障工作。
(8)信息发布组:由综合办公室组成并负责。
负责对外联络、发布事故和救援的相关信息。
5.2应急设施(备)和物资
公司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及应急处置要求,配备了应急物资及应急装备,包括:个人安全防护用品、防毒面具、环境因子测定仪、有毒、可燃气体报警器等。详见附件8。6 预警与信息报送
6.1风险监控
1、作为环境安全责任主体,公司明确相关部门及环境风险重点岗位(氨气系统、污染物治理系统等)的环境管理责任及责任人。2、日常对环保设施、环境风险源等重点部位进行严密监控。严格按照监测计划定期对污染物进行监测,并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信息加强收集、分析和研判。
3、落实环保设施(污染治理设施、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巡回检查、定期检修制度,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和上报。
4、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健全风险防控措施;定期排查公司环境风险隐患,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5、发现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时,立即报告上级环境主管人员。
6.2预警
6.2.1预警分级
由于公司可能的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一级事件和二级事件,故将预警分为两级,即一级预警和二级预警。6.2.2预警信息发布
当环境风险源控制措施失效后,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补救控制措施,尽最大努力控制事件的发展,并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接到办公室的事件报告后,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确定潜在事故的级别,作出预警决定,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通过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传达到该预警级别范围内的所有部门,进入预警状态。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响应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区域或范围、应重点关注的事项和建议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6.2.3预警行动
(1)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人员迅速到位,根据潜在事故的级别,指定事故监控负责人。事故监控负责人应密切关注事件的控制状况,并每间隔一小时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一次事件状态。(2)各专业救援组迅速到位,根据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结合事件发展趋势做好应急准备。
(3)应急物资准备到位。
(4)检查内部通信,保证畅通。
(5)已经进入预警状态的各专业救援组或其他人员,在未接到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达的解除预警状态的指令时,不得离开工作岗位或指定位置。
6.2.4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跟踪事态的变化、发展,适时宣布预警解除或启动应急预案。事件得到控制或危险状态得到消除,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达解除预警状态的指令。事件无法控制,即将引起事故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达启动应急预案指令。
6.3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6.3.1报警
(1)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锅炉烟囱装有烟气在线连续监测排放系统,当烟气排放超标时,系统自动报警。装有专用的摄像头对氨气使用装置做到连续监控,发现泄漏能及时响应。
(2)当烟气超标发出报警或发现氨气发生泄漏时可通过厂内固话或对讲机联络有关部门。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59868601 59868602 内线8001 8002
消防报警电话:59865119
公安报警电话:110
医疗救护电话:120
6.3.2通讯联络
公司内部应急人员职责及通讯录见下表6.3-1,所有人员手机24小时开机。公司应急救援专家人员通讯录见下表6.3-2,外部相关单位(救援单位、政府有关部门、相邻单位)联系方式见下表6.3-3。表6.3-1 应急救援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小组 | 职责 | 现职人员 | 公司职务 | 联系方式 | |
移动电话 | 固定电话 | ||||
应急救援指挥部 | 总指挥 | 赵峰 | 总经理 | 13820181609 |
022-59868668 6001 |
副总指挥 | 王安润 | 副总经理 | 13116103260 |
022-59868661 6003 |
|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 主任 | 高连华 | 生产副总经理 | 15510808958 |
022-59868608 6008 |
副主任 | 闫凯 | 生产部部长 | 13512049066 |
022-59868605 6019 |
|
综合协调组 | 组长 | 刘长顺 | 综合办主任 | 18698092788 |
022-59868665 6009 |
副组长 | 汪学华 | 综合办副主任 | 13803087061 | 6006 | |
成员 | 张洪峰 | 管理员 | 13820025755 | 6009 | |
王 璐 | 管理员 | 13920649736 | 6012 | ||
施救处置组 | 组长 | 李杰军 | 设备部部长 | 13752167273 |
022-59868606 6060 |
副组长 | 李金红 | 设备部副部长 | 13034302519 | 6089 | |
成员 | 刘连杰 | 设备专工 | 13163147680 | 6060 | |
冯学东 | 设备专工 | 13820166536 | 6063 | ||
医疗救护保障组 | 组长 | 吴树立 | 安全部部长 | 13034302321 | 022-59868607 |
副组长 | 赵荣鹏 | 安全专工 | 13821262708 | 6030 | |
成员 | 许 明 | 管理员 | 18622858662 | 6038 | |
张 颢 | 管理员 | 13502163298 | 6053 | ||
治安防范组 | 组长 | 秦洪亮 | 安全部副部长 | 13512989034 | 6029 |
副组长 | 薛连坤 | 安全专工 | 13502135960 | 6030 | |
成员 | 林树震 | 管理员 | 15102254925 | 6035 | |
交通运输、物资保障组 | 组长 | 姬海燕 | 经营部部长 | 15902203178 |
022-59868663 6025 |
副组长 | 郎 牧 | 经营部付部长 | 13512217112 | 6023 | |
成员 | 杨志新 | 经营计划员 | 13602156886 |
022-59868669 6026 |
|
董银生 | 经营计划员 | 13012280910 |
022-59868669 6065 |
||
环境监测组 | 组长 | 亢英超 | 化学专工 | 13612165288 | 6017 |
副组长 | 吴凤荷 | 分析班长 | 8016 | ||
成员 | 齐悦 | 分析主管 | 13642098711 | 8015 | |
马娟 | 分析主管 | 13752650720 | 8015 | ||
通讯保障组 | 组长 | 吴悦淼 | 副部长 | 13001338241 | 8055 |
副组长 | 赵承刚 | 信息专工 | 13516168990 | 6068 | |
成员 | 王 津 | 信息技术员 | 13032266221 | 6067 | |
信息发布组 | 组长 | 杨 健 | 生产部副部长 | 13920353618 | 022-59868605 |
副组长 | 田海松 | 生产部副部长 | 13512270760 | 6027 | |
成员 | 孙 振 | 环保专工 | 18622040969 | 6059 | |
刘 亚 | 管理员 | 15900224700 | 6018 |
表6.3-2 公司应急救援专家人员及其联络方式
序号 | 姓名 | 部门 | 专业 | 职务、职称 | 办公电话 | 移动电话 |
1 | 赵峰 | 公司领导 | 热能工程 | 总经理 | 59868668 | 13820181609 |
2 | 王安润 | 公司领导 | 热能工程 |
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
59868661 | 13116103260 |
3 | 高连华 | 公司领导 | 热能工程 | 总经理助理 | 59868608 | 15510808958 |
4 | 闫凯 | 生产部 | 热能动力 |
部长 工程师 |
59868605 | 13512049066 |
5 | 杨健 | 生产部 | 热能动力 | 副部长 | 59868605 | 13920353618 |
6 | 田海松 | 生产部 | 电气工程 | 副部长 | 59868605 | 13512270760 |
7 | 亢英超 | 生产部 | 热能工程 | 环保专工 | 59868605 | 13612165288 |
8 | 李杰军 | 设备部 | 化学工程 |
部长 工程师 |
59868606 | 13752167273 |
9 | 李金红 | 设备部 | 机械工程 | 副部长 | 59868606 | 13034302519 |
10 | 吴悦淼 | 设备部 | 仪表 | 副部长 | 56868606 | 13001338241 |
11 | 姬海燕 | 计划经营部 | 化学工程 |
部长 高级工程师 |
59868663 | 15902203178 |
表6.3-3 相关部门及周边企业联络方式
序号 | 单位 | 联系电话 |
1 | 滨海新区塘沽管委会值班室 | 66896652、66896176 |
2 | 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管委会 | 66619008 |
3 | 滨海新区塘沽安监局 | 66896443 |
4 | 滨海新区塘沽环保局 | 66897406 |
5 | 滨海新区塘沽质量技术监督局 | 66309392 |
6 | 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派出所 | 65266152 |
7 | 滨海新区塘沽消防支队 | 65270019 |
8 | 医疗救护 | 120 |
9 | 公安机关 | 110 |
10 | 公安消防 | 119 |
11 | 渤化集团公司值班室 | 23390282 |
12 |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度室 | 59865615 |
13 |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消防队 | 59865119 |
14 | 天津渤海石油医院 | 25854252 |
15 | 天津市永久医院 | 25892458、25880047 |
6.4信息报告与通报
6.4.1信息内部报告与通知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指定24小时/节假日有人职守应急值班电话59868601、59868602。值班人员接到险情报警后,询问事件信息,包括事故发生的位置,起因以及报警人的相关信息等,记入《事故(险情)接警记录表》,并立即报告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接到事件信息报告后,在组织先期处置的同时,迅速核查事件详情并通报相关部门,并及时将信息报送到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根据事态发展,发布预警信息、应急预案启动指令,并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将信息传递给各专业应急队伍及各部门,各应急队伍做好应急准备。
当需要外部力量(消防、公安、环保、医疗卫生等)协助救援时,应报告以下内容:①联系人名称和联系方式;②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和地点;③事件发生时间和预期持续时间;④事故类型(火灾、爆炸、泄漏等);⑤主要污染物和数量(泄漏量);⑥当前状况,如污染物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是否会产生单位外影响及可能的程度(根据风向、风速判别);⑦伤亡情况;⑧需要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⑨已知或预期的事故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以及关于接触人员的医疗建议;⑩其他必要信息。
6.4.2信息上报及报告内容
环境事件发生后,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24小时内通过口头、电话、书面报告等方式,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到上级机关:临港经济区环保局、市环保局环境污染应急指挥中心及消防、安监等相关政府部门。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报告严格执行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规定,不得瞒报、慌报或故意拖延不报。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后起1小时内上报,通常采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事件发展情况后随时上报、通常通过书面报告,视突发环境风险事故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完毕后上报。通常彩色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
6.4.3信息通报
当事故可能影响到厂外时,应及时准确向周边相邻企业发布有关保护及疏散措施的紧急公告。警报采用紧急广播或警笛报警相结合的方式。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根据指挥机构指令,负责事故和救援信息的统一发布,如涉及内部掌握信息的发布,须通过公司经理办公会的审核把关。环境事件发生后,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通过公司公告栏、网站、企业内刊等载体,将灾情信息或事故情况及时、准确地通报公司全体员工及其他相关部门。
7 应急响应和措施
7.1分级响应机制
7.1.1响应分级
针对可能产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性、紧迫程度、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内部控制能力以及可调动的应急资源,为方便管理、明确职责,公司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两个响应级别。凡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级响应事件:
(1)锅炉烟气烟尘≥300mg/Nm3,1小时内不能恢复正常。
(2)锅炉烟气SO2≥500mg/Nm3,1小时内不能恢复正常。
(3)锅炉氮氧化物NOx≥400mg/Nm3,1小时内不能恢复正常。
(4)氨气泄漏量≥2升/分钟,10分钟内不能恢复正常。
凡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二级响应事件:
(1)30 mg/Nm3≤锅炉烟气烟尘≤300mg/Nm3。
(2)锅炉烟气100≤SO2≤500mg/Nm3。
(3)锅炉氮氧化物100≤NOx≤400mg/Nm3。
(4)氨气管道轻微泄漏。
7.1.2应急响应程序
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类别、危害的程度、事故现场的位置及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当环境风险物质泄漏、火灾经过现场处置无法控制时,启动应急预案。1.公司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程序:
(1)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接到环保事故发生后,立即召集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和应急办公室人员,了解事故现场的基本情况并做好救援应急预案。
(2)应急监测人员在进行现场检测分析时,必须穿戴好相应的个人防护衣物,同时对监测人员要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3)应急检测人员要时刻监护现场,如有异常,必随时向指挥部发出信息,以便撤出抢险救援人员。
(4)在抢险救援的同时,应急领导小组必须落实应急救援人员的防护措施和监护措施。
(5)工艺岗位人员要做好工艺技术及设备的处理,预防事故再进一步扩大的措施,要有效的控制住事故。
(6)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应急监测小组要随时监测事故现场的危险因素是否有增强的趋势,并及时向应急办公室报告。
(7)人员疏散引导小组要定点定位,确保无关人员全部撤离现场,阻止无关人员进入。
(8)在事故区设立明显警戒标志,对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泄漏区,应使用防爆型器材和工具,应急救援人员不得穿带钉的鞋和化纤衣物,同时关闭手机。
应急响应程序流程图见附件12。
2.公司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报告程序:
(1)一级事件响应报告程序:立即启动一级响应事件处理预案,即立即报告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并由值长指挥各岗位调整生产参数,或组织检修人员对故障设备进行一般检修,从而把环保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二级事件响应报告程序:值长应立即汇报指挥部总指挥(公司总经理)由指挥部总指挥启动二级响应事件处理预案,即由总指挥组织各专业组对事故及时进行处置,值长协调总指挥做好生产的协调工作,并报告区环保局和安监局、消防队,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事件信息。按区政府的指令协调各部门参与应急响应,做好事件调查处理。
(3)现场应急人员应将事故现场的以下的基本情况报告清楚:
a是否有人员被困
b容器储量、各种原材料的存储情况、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等等;
c确认设施、建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
d周边单位、地形、电源、火源、水源等情况;
e观测风向、风速;
f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g现场及周边污染情。
7.1.3应急行动
当应急启动后,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按响应级别指挥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应急救援行动包括:现场应急处置,抢险、处置及控制,人员紧急撤离与疏散,(大气、水)环境事件应急措施,应急监测等。7.1.4应急扩大程序
当事态扩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确认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装备等不能满足应急行动的需要时,立即启动请求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救援力量以及政府调动应急救援力量,保护事故现场以便事故的有效处理。7.2现场应急措施
发生或即将发生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信息得到核实后,公司应急人员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采取措施距离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突发环境事件(泄漏、废气处理装置非正常运行)的应急处置措施见表7.2-1 、7.2-2。
表7.2-1 氨气管道泄漏的应急处置措施
事故类型 | 泄漏 | |||||||
风险源 | 脱硝系统 | |||||||
环境风险物质 | 氨气 | |||||||
生产控制 | 关闭氨气管道 | |||||||
队伍调度 | 各应急抢险、处置救援队伍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和调度。 | |||||||
应急设施(备)及应急物资的启动程序 |
当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时,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即准备到位。当应急预案启动时,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应由应急保障组根据应急指挥中心指令紧急运送到指定位置。 一旦发生事故,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立即关闭,事故阀门处于开启状态,事故水进入事故池。 |
|||||||
事故描述 | 氨气管道、阀门破裂、故障导致氨气泄漏。 | |||||||
应急设施 | 堵漏工具、排风机等 | |||||||
公共安全,隔离警戒区 | 根据泄漏物质浓度,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确定扩散范围,以事故现场为中心划定危险隔离区域,设警戒哨,限制人员进出。安全区隔离区之外,一般位于上风向,安全区与隔离区边缘以黄黑带设置警戒。 | |||||||
隔离泄漏区(半径)至少50m | ||||||||
人员防护 | 应急抢险人员应作好防护参加处置行动。由于泄漏物质种类浓度已确定,可利用过滤式呼吸器进行防护:战斗服、滤毒罐、抢险救援手套/靴。本公司使用环境风险物质的MSDS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 |||||||
污染处置措施 | 抢险救援以侦察贯穿处置行动始终,遵循先识别、后检测、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则。泄漏的抢险救援方法:泄漏源处置(关闭阀门、堵漏)、泄漏介质处置(稀释、驱散)、泄漏现场清理(洗消)。 | |||||||
1、切断泄漏源。 2、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的气体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 3、器具堵漏:可用充气袋、充气垫等专用器具从外部包裹堵漏;带压管道泄漏,可用捆绑方式充气堵漏带或使用金属外壳内衬橡胶垫等专用器具实施内外堵漏。 |
||||||||
注意事项 | 使用防火花工器具。 | |||||||
二次污染处理措施 | 大气环境 | 当发生氨气泄漏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泄漏(关闭阀门、堵漏)。 | ||||||
水环境 | 发生事故后,通过切换阀门将消防废水引入装置区内的事故废水收集池,能够容纳下本装置区消防废水,装置区事故废水收集池收集后的消防废水再进入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废水处理设施事故池(该池容积为600m3),待事故结束后,把事故池废水由事故泵打入脱硫塔,做到废水再利用。 | |||||||
抢险/处置及控制措施 | 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 | 当现场出现火灾险情威胁到处置人员生命安全时,应当立即命令处置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并清点人数,带条件具备时,再组织处置行动。 | ||||||
人员监护 | 应急救援人员:应选择上风或侧风向进入现场;严禁人员在泄漏区域下水道正上方及其附近停留;安全员全程观察、监测现场危险区域或部位可能发生的危险迹象;应急人员不应单独行动。堵漏操作时,应以泄漏点为中心,喷水雾对扩散的气体进行围堵、驱散或稀释降毒;对于可燃易燃物质应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 |||||||
监测人员:进入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的应急监测人员,必须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对事故现场不熟悉、不能确认现场安全或不按规定佩戴必需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毒呼吸器等),未经现场指挥/警戒人员许可,不应进入事故现场进行采样监测。应急监测人员至少二人同行。 | ||||||||
控制事故蔓延扩散的措施 |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接警后,迅速查明泄漏发生部位及原因,凡能立即切断事故源消除事故的,以自救为主;不能控制的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出堵漏或抢修的具体措施。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到达现场后,根据事故状况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各应急救援小组开展抢险救援;各应急小组根据职能分工,作好防护,以最快速度堵漏排险、消除危险源。非应急人员疏散至安全区。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根据事态发展作出应急调整。当事故扩大时,可请求外部救援。 |
|||||||
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
当事态扩大、无法控制时,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可向消防/医疗/公安等外部救援单位;环保/安监等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监测中心/应急专家库/应急物资库/危废处理中心;相邻单位;危险品及危险废物相关单位等外部单位请求支援。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下达紧急安全疏散指令,全体应急救援小组成员撤出危险区,进入安全区等待外部救援。同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公众发布有关保护及疏散措施的紧急公告。外部救援力量到达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各应急小组全力配合。 |
|||||||
应急监测 | 环境事件突发时,由应急环境监测及善后处理组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应急监测,可自行监测或外部委托专门机构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应急监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污染物质种类、浓度和污染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以便为应急指挥机构能及时、正确的进行事故处理提供依据。当现场应急环境监测工作由外单位进行时,应急环境监测及善后处理组指定专人全力配合。常用的现场监测仪器设备有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 | |||||||
水环境 | 监测点位 | 雨水排水口 | 大气环境 | 监测点位 | 事故源下风区30m | |||
事故源下风区100m | ||||||||
上风向相对点位 | ||||||||
监测项目 | PH、COD、危险废物及有关水文要素 | 监测项目 | 氨气 | |||||
监测时间 | 按事故持续时间决定监测时间。 | 监测时间 | 按事故持续时间决定监测时间。 | |||||
监测频次 | 根据事故严重性决定监测频次,一般每小时取样一次。 | 监测频次 | 根据事故严重性决定监测频次,一般每小时取样一次。 | |||||
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及人员救治 | 人员紧急撤离及疏散 |
1)事故现场人员的撤离及疏散 当事故发生时,公司安全警戒监护组(疏散)进入危险区域,紧急关闭设备,清点现场人员,迅速有序地组织遇险人员沿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的指定路线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域,并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将需要救治人员送交医疗部门救治。 2)非事故现场人员的撤离及疏散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发布应急预案启动指令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将信息传达到各部门,非事故现场人员立即撤离、疏散至安全区。疏散前,关闭生产设备。 3)周边区域的单位、人员撤离及疏散 本事故不会影响到厂外时,无需周边公众疏散。 4)抢救人员在撤离前后的报告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在现场处置完毕后、撤离事故现场前,要清点人数报告每名队员情况,整理应急装备,统一撤离现场。撤离现场后,对受伤队员要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指挥中心。 |
||||||
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
1)现场救护、救治 事故发生后,医疗救护组根据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统一部署,在安全区(上风向)设立现场医疗急救站,树立醒目标志,并将急救药品及器材准备到位。接到伤员后,根据伤情分类开展现场救护和救治。公司员工可自救、互救。 中毒人员应迅速转移到新鲜处,松开紧扎的衣物,脱去污染衣物,注意保暖。 2)医院救治 如出现重伤者或经过现场紧急处理、还需继续治疗的人员,医疗救护组应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汇报,接到指令后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将伤员送往有处置能力的最近的医疗机构抢救。受伤人员应有公司指定人员护送,并向医疗机构提供伤员信息。 |
|||||||
应急终止 | 应急终止 | 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件现场得到控制;污染物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符合环境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隐患已经被彻底消除,无再发可能;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相邻单位)再次免受危害时,经过公司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批准后,即可终止现场应急救援行动。由公司应急救援总指挥解除应急命令,宣布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并授权应急救援办公室通知上级部门、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企业等,事故危险已解除,可进行事故调查、应急工作总结、后期处置等工作。 | ||||||
事故调查与上报 |
应急终止后,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工作,及时、准确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总结事件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根据情况给予事故责任人必要的处罚,对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有功人员给予必要奖励,并完成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上报主管部门。事故调查报告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总结存档。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①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经过;②事件造成的人身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③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性质;④针对突发环境事件采取的环境风险防范、隐患整改和应急处置情况;⑤事件责任认定及对责任人的处理建议;⑥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⑦其他有必要报告的内容。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由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视情况组织调查处理。公司应全力配合调查,将《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要求的相关资料移交事故调查小组。 |
|||||||
应急处置总结与预案评估 |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后,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要组织事件参与人员座谈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对事故(事件)的预防、预警、协调、指挥和应急救援等处置工作和本预案中对应的应急行动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对预案的修订意见和要求。应急处置工作总结及应急预案评估的相关资料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总结存档。 | |||||||
后期处置 | 现场恢复 |
应急终止后,应对受污染现场进行恢复:用喷雾水清扫事故气瓶;泄漏残液,用干砂土等吸附,收集后无害化处理;污染地面洒中和或洗涤剂浸洗,之后用清水冲洗,确保不留残物。将消防废水、残留危险废物收集后交废物处理单位处置。 受到有毒或腐蚀性泄漏介质污染的人员、装备和环境应进行洗消。 |
||||||
环境恢复 | 应急终止后,应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大气、雨污水排放末端)进行污染监测,确定现场无污染物残留。 | |||||||
善后处置 | 应急终止后,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深入现场事发地点和受害区域职工当中,了解听取一线职工的情况反映,收集汇总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信息并上报公司总经理,进行调解和安抚,协助进行善后赔偿,及时通报事后信息,减轻和消除事件的后果影响,确保生产生活秩序的及时恢复。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公司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并对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工作。 | |||||||
表7.2-2 废气处理装置非正常运行的应急处置措施
事故类型 | 废气处置装置非正常运行 |
风险源 | 脱硫、除尘、脱硝系统 |
环境风险物质 | 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等燃煤大气污染物。 |
事故描述 | 废气处理装置故障运行,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 |
污染处置措施 | 停止锅炉运行。关闭废气处理装置故障,进行维修。 |
其他 | 参见表7.2-1。 |
8 保障措施
8.1通信与信息保障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建立统一的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环保事件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救援力量信息数据库,保证应急参与部门、人员通讯联系畅通(指挥部成员电话见附件9)。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变更后应及时备案,并保证能够随时取得联系。保证有关部门的值班电话24小时有人值守。
8.2应急队伍保障
我公司以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安全部及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消防队作为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与临港经济区内其他企业组成专业专职的应急救援队伍。8.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储备有关特种装备(泡沫车、药剂车、气防车、化学抢险救灾专用设备、应急监测仪器等),建立完善共享的特种救援装备数据库(包括应急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和调用制度,保证应急状态时调用。8.4经费保障
用于应急救援的经费在公司财务中列支。8.5其他保障
8.5.1交通运输保障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综合办负责提供运输保障;安全部负责封锁事故现场,设立警戒区,交通科负责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特别通道;设备检修部应对受损道路迅速组织抢修,确保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的运送,形成快速、高效的应急运输系统。8.5.2治安保障
安全部负责事故现场警戒和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维持现场秩序,根据事故情况及时疏散人员。8.5.3技术保障
充分利用公司现有技术力量开展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等专项研究,加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技术储备,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人才资源和设备设施资源,提供在应急状态下的技术支持。生产部负责建立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专家库,研究专业处置技术,加强技术储备。值长调度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救援决策和响应行动提供所需要的气象资料和气象技术支持。
8.5.4医疗保障
医院负责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组织医疗救护队伍实施医疗救治,并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组织落实专用药品和器材。医疗救护队伍接到指令后要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实施医疗急救,各专业医院负责后续治疗。9 奖惩
(1)各部门要定期对环保设施、消防装备、器材和公共使用的人员防护用品,进行检查。每次检查要有记录。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维护或更换,对丢失或损坏要分析原因,落实责任。(2)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依据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职工奖惩办法对责任者进行奖励和处罚。
10 应急预案管理
10.1培训
为加强从业人员的能力,提高人员素质,由综合办负责应急培训计划,分以下内容:1)应急指挥人员培训
2)应急救援人员专业培训;
3)本单位职工应急基本知识培训;
4)外部公众应急处置基本知识培训;
5)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培训。
10.2演练
为了提高实战水平,每年都要定期进行事故预防实战演练。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演练的准备工作及组织全公司进行环保事故应急演练。10.3预案评审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对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内部评审。公司组织评审专家(环境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相关行业协会代表、具有相关领域经验的人员等)和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单位代表对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外部评审。
10.4预案备案
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经公司审议,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后签发。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当在签署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天津临港经济区环境保护局备案;并抄送相邻企业。
10.5预案的更新、维护与修订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员对本预案进行更新、维护与修订。结合环境应急预案实施情况,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及时修订:①面临的环境风险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重新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②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发生重大变化的;③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及报告机制、应对流程和措施、应急保障措施发生重大变化的;④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⑤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作出重大调整的;⑥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
当应急预案需要修订时,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出申请,说明修改原因,经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批准后,应急救援办公室组织进行修订,并将修改后的文件传递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对环境应急预按进行重大修订的,修订工作参照环境应急预案制定步骤进行;对个别内容进行调整的,修订工作可适当简化。
11附则
11.1预案的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天津渤化永利热电有限公司生产部组织制定并负责解释。11.2预案实施和生效的时间
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施行。11.3术语与定义
1、突发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多变性和多样性。
2、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 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地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核设施发生需要进入场外应急的严重核事故,或事故辐射后果可能影响邻省和境外的,或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3级以上的核事件;台湾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周边国家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
(7)跨国界突发环境事件。
2 重大(Ⅱ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重金属污染或危险化学品生产、贮运、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等事件,或因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等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国家重点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居民聚集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
(7)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环境影响,或核设施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达到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的,或进口货物严重辐射超标的事件;
(8)跨省(区、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3 较大(Ⅲ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的;
(2)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造成环境影响的;
(7)跨地市界突发环境事件。
4 一般(Ⅳ级)突发环境事件。
除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以外的突发环境事件。
11.4附件
附件1:区域位置图附件2: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本公司区域位置图
附件3:厂区平面布置图
附件4:企业所处地域四季气象特征
附件5:周围企业及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附件6:生产装置区环境敏感区域示意图
附件7: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
附件8:应急物资一览表
附件9:公司应急救援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附件10:公司应急救援专家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附件11:外部相关部门及周边企业联络方式
附件12:应急响应程序
附件13:规范化文本
附件1:区域位置图


附件3:厂区平面布置图

附件4:企业所处地域四季气象特征
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主要气象参数如下:年平均温度12.6℃
高温极值40.9℃
低温极值-18.3℃
年均降水量603.7mm
日最大降水量176.3mm
小时最大降水量108mm
全年主导风向SW
夏季主导风向SE(22%)
冬季主导风向NW(15%)
历年平均风速4.5m/s
8级以上大风日数57天
平均相对湿度63.7%
附件5:周围企业及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附件6:公司环境风险源分布图

大气污染源:








附件8:应急物资一览表
附表8.1 医疗救护药品一览表名称 | 型号 | 数量 |
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 BD2000 | 3 |
车载式移动供气装置 | 9620URL20A(20M) | 1 |
便携式有毒气体探测仪 | EP200-2(CO) | 2 |
便携式有毒气体探测仪 | EP200-2(H2S) | 2 |
4合1报警器 | GasAlert Max XT(H2S) | 4 |
防化服 | 10 | |
防酸碱手套 | 10 | |
防毒尘口罩 | 20 | |
防噪声耳塞 | 20 | |
防噪声耳罩 | 3 | |
防冻手套 | 2 | |
防毒全面罩 | AUER3S | 4 |
防毒半面罩 | 8 | |
防化护目镜 | ComfoGard | 4 |
工业气体环境安全检测仪 | pGas200-5s | 2 |
SS悬浮物监测 | H-BD5 MLSS 4210 | 1 |
COD快速测定仪 | H-WQA4812-UV254-TDC | 1 |
BOD快速测定仪 | H-WQA4810-Bio | 1 |
氨氮快速测定仪 | H-WQA4812-NH3 | 1 |
附件9:公司应急救援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小组 | 职责 | 现职人员 | 公司职务 | 联系方式 | |
移动电话 | 固定电话 | ||||
应急救援指挥部 | 总指挥 | 赵峰 | 总经理 | 13820181609 |
022-59868668 6001 |
副总指挥 | 王安润 | 副总经理 | 13116103260 |
022-59868661 6003 |
|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 主任 | 高连华 | 生产副总经理 | 15510808958 |
022-59868608 6008 |
副主任 | 闫凯 | 生产部部长 | 13512049066 |
022-59868605 6019 |
|
综合协调组 | 组长 | 刘长顺 | 综合办主任 | 18698092788 |
022-59868665 6009 |
副组长 | 汪学华 | 综合办副主任 | 13803087061 | 6006 | |
成员 | 张洪峰 | 管理员 | 13820025755 | 6009 | |
王 璐 | 管理员 | 13920649736 | 6012 | ||
施救处置组 | 组长 | 李杰军 | 设备部部长 | 13752167273 |
022-59868606 6060 |
副组长 | 李金红 | 设备部副部长 | 13034302519 | 6089 | |
成员 | 刘连杰 | 设备专工 | 13163147680 | 6060 | |
冯学东 | 设备专工 | 13820166536 | 6063 | ||
医疗救护保障组 | 组长 | 吴树立 | 安全部部长 | 13034302321 | 022-59868607 |
副组长 | 赵荣鹏 | 安全专工 | 13821262708 | 6030 | |
成员 | 许 明 | 管理员 | 18622858662 | 6038 | |
张 颢 | 管理员 | 13502163298 | 6053 | ||
治安防范组 | 组长 | 秦洪亮 | 安全部副部长 | 13512989034 | 6029 |
副组长 | 薛连坤 | 安全专工 | 13502135960 | 6030 | |
成员 | 林树震 | 管理员 | 15102254925 | 6035 | |
交通运输、物资保障组 | 组长 | 姬海燕 | 经营部部长 | 15902203178 |
022-59868663 6025 |
副组长 | 郎 牧 | 经营部付部长 | 13512217112 | 6023 | |
成员 | 杨志新 | 经营计划员 | 13602156886 |
022-59868669 6026 |
|
董银生 | 经营计划员 | 13012280910 |
022-59868669 6065 |
||
有毒有害监测组 | 组长 | 亢英超 | 化学专工 | 13612165288 | 6017 |
副组长 | 吴凤荷 | 分析班长 | 8016 | ||
成员 | 齐悦 | 分析主管 | 13642098711 | 8015 | |
马娟 | 分析主管 | 13752650720 | 8015 | ||
通讯保障组 | 组长 | 吴悦淼 | 副部长 | 13001338241 | 8055 |
副组长 | 赵承刚 | 信息专工 | 13516168990 | 6068 | |
成员 | 王 津 | 信息技术员 | 13032266221 | 6067 | |
信息发布组 | 组长 | 杨 健 | 生产部副部长 | 13920353618 | 022-59868605 |
副组长 | 田海松 | 生产部副部长 | 13512270760 | 6027 | |
成员 | 孙 振 | 环保专工 | 18622040969 | 6059 | |
刘 亚 | 管理员 | 15900224700 | 6018 |
附件10:公司应急救援专家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序号 | 姓名 | 部门 | 专业 | 职务、职称 | 办公电话 | 移动电话 |
1 | 赵峰 | 公司领导 | 热能工程 | 总经理 | 59868668 | 13820181609 |
2 | 王安润 | 公司领导 | 热能工程 |
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
59868661 | 13116103260 |
3 | 高连华 | 公司领导 | 热能工程 | 总经理助理 | 59868608 | 15510808958 |
4 | 闫凯 | 生产部 | 热能动力 |
部长 工程师 |
59868605 | 13512049066 |
5 | 杨健 | 生产部 | 热能动力 | 副部长 | 59868605 | 13920353618 |
6 | 田海松 | 生产部 | 电气工程 | 副部长 | 59868605 | 13512270760 |
7 | 亢英超 | 生产部 | 热能工程 | 环保专工 | 59868605 | 13612165288 |
8 | 孙振 | 生产部 | 热能工程 | 环保专工 | 59868605 | 18622040969 |
9 | 李杰军 | 设备部 | 化学工程 |
部长 工程师 |
59868606 | 13752167273 |
10 | 李金红 | 设备部 | 机械工程 | 副部长 | 59868606 | 13034302519 |
11 | 吴悦淼 | 设备部 | 仪表 | 副部长 | 56868606 | 13001338241 |
12 | 姬海燕 | 计划经营部 | 化学工程 |
部长 高级工程师 |
59868663 | 15902203178 |
附件11:外部相关部门及周边企业联络方式
序号 | 单位 | 联系电话 |
1 | 滨海新区塘沽管委会值班室 | 66896652、66896176 |
2 | 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管委会 | 66619008 |
3 | 滨海新区塘沽安监局 | 66896443 |
4 | 滨海新区塘沽环保局 | 66897406 |
5 | 滨海新区塘沽质量技术监督局 | 66309392 |
6 | 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派出所 | 65266152 |
7 | 滨海新区塘沽消防支队 | 65270019 |
8 | 医疗救护 | 120 |
9 | 公安机关 | 110 |
10 | 公安消防 | 119 |
11 | 渤化集团公司值班室 | 23390282 |
12 |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度室 | 59865615 |
13 |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消防队 | 59865119 |
14 | 天津渤海石油医院 | 25854252 |
15 | 天津市永久医院 | 25892458、25880047 |
附件12:应急响应程序

附件13:规范化文本
事故险情接警记录表事故(险情)类别: | ||
发生位置: | ||
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 ||
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 报告人: | |
事故(险情)简况: | ||
人员伤亡情况(数量、伤势、姓名、部门等) | ||
环境污染及设备装置损坏情况: | ||
现场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有何要求: |
||
向领导报告的时间: 领导指示内容: |
记录人 | |
报告内容 | |
联系人名称和联系方式 | |
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和地点 | |
事件发生时间和预期持续时间 | |
事故类型(火灾、爆炸、泄漏等) | |
主要污染物和数量(泄漏量) | |
当前状况,如污染物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是否会产生单位外影响及可能的程度(根据风向、风速判别) | |
伤亡情况 | |
需要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 | |
已知或预期的事故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以及关于接触人员的医疗建议 | |
其他必要信息 |
序号 | 参加人员 | 部门 | 职务 | 培训演习内容 | 培训、演习效果 |
记录人: | 审核: | 日期: |
年 (部门)应急演练总结
演练名称 |
|
|
演练目的 |
|
|
演练时间 |
|
|
演练地点 |
|
|
参演单位和人员 |
|
|
演练方案概要 |
|
|
应急演练情况及现场处置措施 |
|
|
演练效果评价 | 发现的问题与原因 |
|
经验和教训 |
|
|
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 |
|
|
记录人 |
|
年 (部门)应急演练评估报告
演练名称 |
|
演练执行情况 |
|
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
|
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 |
|
参演人员的处置能力 |
|
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 |
|
演练目标的实现情况 |
|
演练的成本效益分析 |
|
对完善预案的建议 |
|
预案制订、审核、修订记录表
预案名称 |
|
版本编号 |
|
|||
编制单位 |
|
|||||
审核单位 |
|
|||||
审核意见 |
|
|||||
签发人 | 发布实施时间 | |||||
备案情况 |
|
|||||
修订记录 | ||||||
修订时间 | 修订内容 | 修订部门 | 批准人 | 发布与实施时间 | 版本编号 | |